同盟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篮球赛事

文章内容

慕尼黑奥运会标志设计师是谁_慕尼黑奥运会奖牌

tamoadmin 2024-07-26
1.阿迪达斯的历史2.一些奥运知识,急需3.德国奥林匹克公园的主要景点4.求几位德国著名设计师的资料5.宝马的至尊法宝是什么?6.黄金分割,如何完美的运用在建筑

1.阿迪达斯的历史

2.一些奥运知识,急需

3.德国奥林匹克公园的主要景点

4.求几位德国著名设计师的资料

5.宝马的至尊法宝是什么?

6.黄金分割,如何完美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上?

慕尼黑奥运会标志设计师是谁_慕尼黑奥运会奖牌

最早的运动会就是古希腊的古代奥运会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

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一词源于希腊的地名“奥林匹亚”。奥林匹亚位于雅典城西南360公里的阿菲斯河山谷,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古希腊人在这里建起了许多神殿,因此,古人把这块土地叫做阿尔菲斯神城,也称"圣地"奥林匹亚,依当时的信念,它象征着和平和友谊。

古代希腊和地中

海区域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祭典和收获季节,常常举行盛大集会,并进行各种游乐和竞技活动,热闹非凡。最初这项活动分散在各地,也不定期,但以奥林匹亚的集会最为盛大。

公元前884年,古希腊爆发战争,各地战火连绵,瘟疫成灾,农业欠收.希腊平民非常渴望和平,怀念当年的那种庆典活动。于是,奥林匹亚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国王联络其他几个城邦的国王,达成了一项定期的奥林匹亚举行运动会的协议,并规定在运动会年实行“神圣休战日”。“神圣休战日”期限是三个月。在这期间,任何人不得动刀兵发动。即使正在交战的双方,也得放下武器,准备去奥林匹亚参加运动会。从此,就产生了全希腊性的赛会.到公元前776年,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下获奖者安全名。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第一届古希腊运动会。之后,这种赛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因此比赛地点在奥林匹亚,也称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奥运会被罗马帝国的皇帝废除为止,古代奥运会一共举行了293届。

古代奥运会并不都是欢乐

古代奥运会对普通奥运观众并不意味着欢乐。一个典型的奥运观众,如果是从雅典出发,他必须跋山涉水穿过大半个伯罗奔尼撒半岛,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朝圣者古道,头顶地中海夏季的炎炎烈日,步行或借助骡马的脚力,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走完雅典到奥林匹亚的300多公里路程。如果来自海外殖民地,走海路则需要更长时间

当筋疲力尽的观众终于抵达奥林匹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奥林匹亚基础设施极为简陋,仅有一家稍微像样的旅店,并且只向外交使团和官员开放,级别不够的贵族只能自己搭帐篷解决住宿问题。至于另外8万名普通观众——其中将近一半是兜售饮食、纪念品的小商贩——不得不到宙斯神庙附近的旷野里自便。于是,奥运期间这里变成了一片卫生状况恶劣的露营地。

奥林匹亚的运动场不设观众席,也没有树阴遮蔽,因为宗教原因,奥运会上不允许观众戴帽子,人们只能从早到晚站在尘土飞扬的运动场中间,暴晒于烈日底下。由于夏季河水断流,井水供不应求,观众脱水、中暑的情况时有发生。那时,希腊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干涸的河床成了几万人的临时厕所,垃圾就地堆放,再加上遍地的苍蝇,卫生状况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古代奥运会连续举办了一千多年。据说,奥运会的脏乱程度令人闻之色变,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说法——对于不服管教的奴隶,主人会以威胁的口气对他说:再不听话,就罚你去奥林匹亚看奥运会! (《南方周末》8.19赋格文)

奥运会会歌

现代首届夏季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开幕,开幕典礼中,演奏了一曲庄严的古典弦乐,1958年国际奥委会将它定为奥运会会歌,会歌作曲者为希腊萨马拉斯,作词者为帕拉马斯。

奥运会会旗

1913年,法国顾拜旦建议设国际奥委会会旗,并设计为白底,无边,中央从左至右有蓝,黄,黑,绿,红5个套连圈环,依次代表欧亚非澳美5洲,白底意指所有国家都能在自己旗帜下参赛。1914年7月,奥林匹克大

会首次悬挂奥林匹克旗。1920年,举办第5届夏季奥运会的比利时奥委会赠送国际奥委会一面同样的旗,奥运会期悬挂,后成定制,历届奥运会开幕由上届举办城市转交此旗,由举办城市保存,比赛期间主运动场仅悬挂借用品,1952年,奥斯陆市赠送国际奥委会冬季奥运会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同夏季奥运会。10年,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评议》第4期上对会旗赋予新含义:它象征5大洲团结,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竞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奥运圣火

1934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恢复古奥运会旧制,奥运会期间主体育场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圣火火种取自奥林匹克,用火炬接力方式传到主办国,在此之前1928年的第9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

的主体比赛上自始至终有一高塔燃着熊熊的焰火。火种用聚光镜集阳光点燃而成,然后通过接力传送经4个国家至东道国主办地,这是奥运会首次举行这种活动。1936年7月20日,奥林匹亚为第11届夏季奥运会举行点火仪式后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接力,经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8月1日传到柏林,全程3075公里,参加接力的共有3075人,从这届起,国际奥委会正式规定点燃奥林匹克火焰是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不可缺少的仪式.此外,燃点圣火是为了纪念一次大战中牺牲的战士,而火炬传送则象征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平的友谊。

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皮埃尔?德?顾拜旦

皮埃尔·德·顾拜旦是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巴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后又去英国深造,学教育学。当时英国的户外体育对顾拜旦震动很大,他立志

回去要改变法国对体育的漠不关心,他更向往的是扩大世界的体育交流。1863年,顾拜旦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但不是照搬,而是把过去只限于希腊人参加的古奥运会扩大到世界范围。尽管顾拜旦的主张遭到一些反对派的杯葛,但在他不懈努力下,1894年6月16日终于有20个国家派代表在法国巴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重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会议”。6月23日晚,委员会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这一天,对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少国家把这一天作为体育节日,中国也于1986年将这天定为奥林匹克日。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

奥运会自公元 776 年于希腊的奥林匹亚举行以来,已经有 1200 年的历史。当时的运动项目有五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赛跑和摔跤)、赛跑、拳击、摔跤、Pankration(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四轮马车赛跑和骑马。

奥林匹克的复兴始自 1896 年,当时希腊的雅典举办了第一次现代奥运会,当时有来自 14 个国家的 245 名运动员参加。 此后,参赛运动员、参赛国家和比赛项目与日俱增,在 2000 年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上,有来自 199 个国家的 10,000 多名运动员参赛。

冬季体育项目最早在 1908 年添加到奥运会中,当时是花样滑冰运动。冰球项目自 1920 年加入。在 1924 年,冬奥会第一次在法国的查米尼斯单独举行。 自 1994 起,冬奥会定于不和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因此目前奥运会为每两年一届,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交替进行。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奖牌、吉祥物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今天,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奥林匹克标志也已经在全世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旗、奥林匹克格言和奥林匹克会歌的产权属于国际奥委会专有。国际奥委会可取一切适当措施使奥林匹克标志、旗、格言和会歌在各国和国际上获得法律保护。为了加强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和奥林匹克标志的保护,保障和维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人和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先后颁布了《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2001年10月11日北京市令第85号发布)和《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2002年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院令第345号发布)。

当今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标志要数奥林匹克五环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它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的形象代表,五环“转”到哪里,奥林匹克运动就在哪里生根开花。

说起五环的来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第一次举行火炬传递活动,火炬的传递路线自奥林匹亚开始,从希腊北部出境,沿多瑙河穿过奥地利,最后进入德国。为了烘托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奥运会组委会卡尔?迪姆及其同事几乎完全按照古奥运会的情景来布置沿途经过的古希腊遗址。火炬到达德尔菲帕那萨斯山的古代运动场时要举行一个特别仪式,这时,迪姆突发奇想,在一个高约3英尺的长方形石头的四面设计并刻上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放在了古运动场的起跑线一端。仪式结束后,火炬继续北上,而这块作为道具的石头却被留在了古运动场。

由于极少有人知道这块刻有五环标志石头(后被称做“迪姆之石”)的真实身份,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被当做了“有3000年历史的古代奥运会遗迹”。这个以讹传讹的错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德尔菲的希腊官员指出。12年5月,这个文物被送到德尔菲的另一个地方——古罗马广场入口处。

事实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出自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之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应该有自己的标志,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盘桓已久。1913年,他终于构思设计了五环标志和以白色为底印有五环的奥林匹克旗,打算在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这个标志。

1914年6月15日~23日,国际奥委会在法国巴黎索邦学院举行代表大会,同时庆祝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顾拜旦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设计的五环标志和一面印着五环的旗帜向大家展示,并建议将它们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听了顾拜旦对五环标志的说明后,会议确定将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作为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最初的解释是五种颜色代表各国国旗的颜色,后来又将5个不同颜色的圆环解释为五大洲的象征。

奥运会会旗,3米长,2米宽,以白色为底,象征纯洁。蓝、黄、黑、绿、红五环,环环相扣。191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大会首次悬挂了奥林匹克旗。1920年,奥林匹克旗第一次飘扬在安特卫普夏季奥运会体育场。这届奥运会后,比利时奥委会赠送了国际奥委会一面同样的旗,在奥运会期间悬挂,后成定制,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上届举办城市转交此旗,由举办城市保存,比赛期间主运动场仅悬挂代用品。1952年,奥斯陆市赠送国际奥委会冬季奥运会会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与夏季奥运会相同。

19年6月,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了会旗和五环的含义: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旗帜和5个圆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至今为止一共举行了27届奥运会

第一届雅典奥运会

第二届巴黎奥运会

第三届圣路易斯奥运会

第四届伦敦奥运会

第五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

第七届安特卫普奥运会

第八届巴黎奥运会

第九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

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

第11届柏林奥运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4届伦敦奥运会

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

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

第17届罗马奥运会

第18届东京奥运会

第19届墨西哥城奥运会

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

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

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

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

第24届汉城奥运会

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

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

第27届悉尼奥运会

第28届雅典奥运会

阿迪达斯的历史

维达·沙宣一家是西班牙的犹太人后裔,而他本人则在伦敦的犹太人区长大。14岁那年,维达·沙宣的母亲梦见他成为一名理发师,于是便送他到葛恩教授(Professor Adolph Cohen)门下学艺,从此打开了他发型设计生涯之门。 有两件事对维达·沙宣影响至深。其一是他已故兄弟伊弗对他的鼓励;此外,维达·沙宣1948年在以色列军队服役的经历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1950年,维达·沙宣声名日噪,并屡获殊荣,成为发型艺术家协会的资深会员。四年后,首间沙宣发廊在伦敦邦德街108号开业了。维达·沙宣在这里创造了他全新的剪发艺。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充满刺激与创造力的时代。当时的伦敦,出现了如披头士乐队(Beatles,又称甲壳虫乐队)和设计师玛丽关等格调独特、作风自由开放的人物。维达·沙宣亦是其中的佼佼者,为那个年代的创造突破,提供了无限创意。 1963年,玛丽关邀请维达·沙宣为她的儿设计全新发型,要求既不能掩盖服装的优点,又要设计独特、充满时代感。结果维达·沙宣根据个别儿的不同轮廓,配合几何形状的线条,设计出造型简单别致的沙宣短发(Sassoon Bob),这个大胆创新的发型设计,轰动了时装界和传媒,女士们蜂拥而至邦德街的沙宣发廊。 简洁、实用是沙宣的发型设计理念 维达·沙宣创造的发型,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轮廓与几何形状的搭配关系设计。他的理念,成功地为全世界发型设计业以及日常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他创造了被视为经典之作的沙宣剪发技术(Sassoon Cut),细致的造型和利落的线条,彻底将女士们从当时单调、呆板的发型束缚中解脱了出来。维达·沙宣在发型设计上创造了革命性的潮流。他精湛的造诣和源源不绝的创意,使发型设计成了一门艺术,引导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发型师在发型设计领域中不断地精益求精。 维达·沙宣和他旗下天才横溢的发型师们不断地创造出突破性的发型,例如:不对称式(Asymmetric Cut)、五点剪式(Five-Point Cut)和希腊女神发型(The Greek Goddess)。每个人都对维达·沙宣的发型设计趋之若鹜,就如期待巴黎最有权威的时装设计师推出他们的全新系列一样,而这些设计师也争相邀请维达·沙宣为他们的时装系列设计发型,包括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凯瑟琳·哈姆内特(Katharine Hamnett)、Michiko Koshino、里弗特·沃兹贝克(Rifat Ozbek)、桑德拉·罗德斯(Zandra Rhodes)以及海伦·斯道瑞(Helen Storey)。维达·沙宣和他的发型师们不断创造领导潮流的发型,而且还发明了最新的电发和染发技术,令发型界的其他专业人士争相仿效。 维达·沙宣不断获得众多殊荣:1988年其名字被列入美国美容学名人纪念馆(U.S.Cosmetology Hallof Fame);而1991年,其名字被列入英国发型设计名人纪念馆(British Hairdressing HallofFame);同年,他又获得北美洲发型设计大奖的“终生成就奖”;1993年,他还获得美国美容协会的“最杰出成就奖”及艺术家与时装界协会颁发的首项“国际荣誉大奖”。 出品Vidal Sassoon沙宣美发产品系列 维达·沙宣的创意在美发界及时装界带动了无穷动力,他应业内人士和顾客的要求,研制成Vidal Sassoon沙宣美发产品系列,于14年推出。该套产品结合了专业发型设计师的实际经验和科学家们的先进科技成果。 1983年,维达·沙宣将其公司的产品部售予Richardson-Vicks。两年后,该公司被宝洁(Procter&Gamble)公司收购。维达·沙宣表示:“如果要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赢得更多的顾客,我们需要一个具规模的公司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研制出更多元化的新产品,而同时又能达到我们一向要求的优质标准。” 维达·沙宣现任宝洁公司的顾问,积极参与产品发展和市场推广各方面的工作,从构思、配方研制、产品试验、包装设计到广告推广的形象,他都不断地提供意见。维达·沙宣的亲身参与,确保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产品能够充分体现其个人理念和哲学的精粹。 Vidal Sassoon沙宣发廊精选系列包括洗发露、润发露、特效修护素、定型喷雾剂(超强定型及加倍定型)、摩丝(自然定型及加倍定型)、喷雾喱、造型定型喷雾剂和超强定型喷雾剂。Vidal Sassoon沙宣产品拓展部将不断研究革新产品,务求为全球的Vidal Sassoon沙宣产品拥护者提供先进有效的美发产品,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发廊的美发效果。 沙宣发廊暨美发学院 沙宣发廊暨美发学院在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柏林、慕尼黑,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迈阿密和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各大城市均设有分院和培训中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初学者和经验丰富的发型师进行培训,教授沙宣的创意理念和先进技艺,帮助他们踏上职业发型师的生涯,并在发型界获得成功。 沙宣发廊暨美发学院由国际创意总监夏特里(Tim Hartley)和染烫技术总监安妮·汉弗雷(Annie Humphreys)主持。他们率领一支各有专长的职业发型师队伍,为学院的学生们传授最具创意的发型技术,包括顾客的需求和心理、基本发型技术、创新设计、头发护理以及经典沙宣美发技术。 1996年4月15日,全球著名的美发界教育权威-沙宣在伦敦Mayfair建立了它最新的高级美发学院。这所学院具有国际上最先进的设施,配以别具一格的优雅环境,为前来求学的发型师提供高级培训。同时,它还用来作为沙宣发型展示、时装表演以及研讨会的场所。沙宣高级美发学院的成立再次证明了沙宣对发型师教育事业的关注,也确保了沙宣在国际美发界的领导地位。 此后,沙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也设立了沙宣高级美发学院。学院活跃宽松的气氛使前来求学的发型师们在学习沙宣先进美发技艺的同时,也被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学院还为北美最知名的发型师和发廊连锁店提供技术指导。 此外,在沙宣国际部主管得·格瑞(PeterGray)的领导下,沙宣国际创意队伍与伦敦、纽约、巴黎和米兰的顶尖时装设计师紧密合作。他们的发型作品深受时尚杂志和新闻媒介的青睐,他们与这些杂志或报纸的摄影师、编辑以及设计师们合作,穿梭于世界各地,为儿的形象画龙点睛,使他们更加光彩照人。 沙宣品牌在中国 维达·沙宣不仅仅是国际发型界公认的顶级大师,也是优质护发、美发产品和专业美发教育权威的象征。多年来,沙宣始终站在潮流之巅,引领发型时尚,并将先进的美发技艺和理念带到世界各地。19年,沙宣品牌正式进入中国,致力于发展中国的美发事业。如今,沙宣已成为中国消费者钟爱的时尚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美发产品,帮助他们展现个人风,正是沙宣品牌不变的承诺。 19年9月沙宣品牌在上海举行中国第一场发型时尚表演,沙宣洗发露和润发露在华东地区正式上市。 1998年9月沙宣亲携创意队伍在北京举行第二场国际发型表演,沙宣品牌在中国全面推出。 1998年12月沙宣在上海举办首届“国际流行趋势讲座”。 1999年5月沙宣首次参加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并举办第二届“沙宣国际流行趋势讲座”。 1999年7月沙宣及其创意小组在北京举办新世纪发型表演,正式推出新一代沙宣洗、护发系列产品及全新沙宣品牌标志。 1999年11月沙宣在“国际流行趋势讲座”中推出了其在中国的第一款美发造型产品“沙宣自然动感造型摩丝”。 2000年5月沙宣创意小组第二次参加“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 2000年11月沙宣在上海举办第三届“沙宣国际流行趋势讲座”,展现2001年春夏的最新潮流咨询。 2001年5月沙宣设立了其在中国第一家专业美发培训机构——上海沙宣美发学院,这是沙宣目前在亚洲唯一的一家美发培训机构。 2001年9月目前亚洲唯一专业沙宣发廊正式在沪成立。 2001年10月沙宣在全国各大商场及超市设立了“沙宣时尚专业展柜”,以先进的头发检测仪器和时尚电脑宣传资料为消费者带来更专业和完善的咨询服务。 2002年8月沙宣参展“中国美容美发节”。 维达·沙宣所发展的事业如今已成为跨国企业,因而所接触的社会阶层也比以往更广泛,但维达·沙宣的精神始终不变,那就是推行教育、忠诚服务、追求创意及卓越品质、注重造型的实用性、摆脱冗赘的枷锁、达到简洁就是高雅的最高境界。

一些奥运知识,急需

1949年8月18日以adidas 名字登记。阿迪达斯原本由两兄弟共同开设,在分道扬镳后,阿道夫的哥哥鲁道夫·达斯勒 开设了运动品牌puma。

其经典广告语:没有不可能。2011年3月,斥资1.6亿欧元启用全新口号——adidas is all in2017年6月,adidas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 年度全球50 大最聪明公司榜单。

2018年7月19日,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adidas位列480位。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揭晓,adidas排名第49位。 2019年10月,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品牌百强榜排名45。

扩展资料:

阿迪达斯三条纹标志是由阿迪达斯的创办人阿道夫·达斯勒设计的,三条纹的阿迪达斯标志代表山区,指出实现挑战、成就未来和不断达成目标的愿望。

adidas style?标志adidas style作为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与阿迪达斯品牌合作的高端时尚品牌,旗下产品可以说是阿迪品牌中最贴近时尚前沿的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奢侈品系列。

而其logo标志代表的含义则是代表始终站在时尚前沿、追求高端享受的潮人潮品精神。标志为圆形中间分割为三条纹。

百度百科—阿迪达斯

德国奥林匹克公园的主要景点

1928年,国际奥委会批准我国派团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当时,由于准备不足,我国只派了宋如海工人作为观察员出席而未参加比赛。在1949年以前,中国先后又参加了第10、11、14届奥运会,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没有取得比较好的体育成绩。

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运动健儿先后参加了第15、23、24、25、26届夏季奥运会,并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

第23届奥运会,许海峰为中国夺得了首枚金牌,实现我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这届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金牌和奖牌总数都名列第四名的好成绩,分别获得了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

第25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金牌和奖牌总数排世界第4名。

第26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2枚,金牌和奖牌总数排世界第4名。

从1980年,我国先后参力口了13、14、15、16、17、18届冬季奥运会。

第16届冬奥会,我国选手叶乔波为中国赢得了首枚奖牌,实现了冬季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在这次冬奥会上,我国获得3枚银牌。

第17届冬奥会,我国获得银牌1枚,铜牌2枚。

第18届冬奥会,我国获得银牌6枚,铜牌2枚。

理念阐释 理念阐释 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财经商贸 财经商贸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 法律研究 法律研究 文化传媒 文化传媒 首都人文圈 首都人文圈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奥运人物 奥运人物 奥运历史 奥运历史 奥运故事 奥运故事 奥运图库 奥运图库

首 页 中心简介 新闻中心 中心 专家团队 研究成果 读书频道 图话北京 奥运知识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奥 运 人 物 奥 运 历 史

王军霞

2000年悉尼奥运会英雄人物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英雄人物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英雄人物

1988年汉城奥运会英雄人物

年洛杉矶奥运会英雄人物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英雄人物

1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英雄人物

12年慕尼黑奥运会英雄人物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英雄人物

更 多...

现代奥运

2004年雅典奥运会标志 (希腊)

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志(澳大利亚)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标志(美国)

年洛衫矶奥运会(美国)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苏联)

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

1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加拿大)

12年慕尼黑奥运会(德国)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墨西哥)

更 多...

奥 运 故 事 奥 运 图 库

奥运史上的“慕尼黑惨案”

中国奥运冠军录(第28届奥运会)

中国奥运冠军录(第27届奥运会)

中国奥运冠军录(第26届奥运会)

中国奥运冠军录(第25届奥运会)

中国奥运冠军录(第24届奥运会)

中国奥运冠军录(第23届奥运会)

中国奥运冠军录(第19届冬季奥运会)

体育史二十大丑闻(7)

体育史二十大丑闻(8)

更 多...

奥运圣火开始环球之旅 精彩图集4

奥运圣火开始环球之旅 精彩图集3

奥运圣火开始环球之旅 精彩图集2

奥运圣火开始环球之旅 精彩图集1

郭晶晶 吴敏霞

大学生奥运招贴设计十六

大学生奥运招贴设计十五

大学生奥运招贴设计十四

大学生奥运招贴设计十三

大学生奥运招贴设计十二

求几位德国著名设计师的资料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位于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是12年德国慕尼黑夏季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以颇具革命性的帐篷式屋顶结构闻名。体育场作为德国的国家体育场,能够举办大部分的国际体育赛事。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于1969年动工兴建,最初的建造预算为4470万马克,后受到钢材价格上涨及工期紧迫等因素影响,到12年体育场完工时,最终的造价变成了1.7亿马克,创了当时单体建筑成本的世界纪录[2]。

体育场承办了12年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多项主要比赛。在奥运会结束后,体育场主要用于举办国内和国际的足球比赛,并成为了多项国际田径赛事的竞技场所。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文化类的活动在这里举办,比如流行音乐会及演唱会,包括滚石乐队、罗比·威廉姆斯、迈克尔·杰克逊、席琳·迪翁、辣妹合唱团、邦乔飞、U2等人在内的全球流行音乐重要人物均在此开过演唱会,其中滚石乐队从13年起在这里举办的演唱会就不下7次[3]。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还取代了位于奥格斯堡的罗森奥斯体育场,成为德国巴伐利亚州最大的体育场馆。

13年8月15日,慕尼黑1860与奥格斯堡的一场比赛创造了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入场人数纪录,在慕尼黑1860队攻入一个关键的入球后,场外疯狂的球迷破坏了护栏等设施冲入场内。估计当时现场约有90000名观众,其中136人受伤。

70年代末期,出于安全考虑,体育场的入场人数被限制在80000人以内,约77573个席位。至198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起入场人数上限又被缩减至72000席。1989年的海瑟尔惨案发生后,欧洲足联作出了新规定,其属下所有体育场内只允许坐席观看。如此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的人数上限更锐减为69000席,而在拜仁慕尼黑参与的德甲联赛中,由于观众席最下方的视野问题,实际只有63000个座席可提供给公众。

1993年德国在申办2006年世界杯时就曾质疑是否该对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进行翻新扩建,并且使其更现代化。被质疑的原因是国际足联有评论指出作为一个70年代兴建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其硬件设施已不具备举办满足世界杯足球赛事的条件。巴伐利亚州及长期将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作为主场的拜仁慕尼黑都对支持扩建,其实拜仁俱乐部一直致力于将奥林匹克体育场改建成为专业的足球比赛场地。但这项提议却遭到原设计师甘特·拜尼施和慕尼的反对,并最终被否决——慕尼黑于2001年10月21日举行了一场公民投票来决定取舍,结果65.8%的投票市民支持新建体育场[4]。新由拜仁慕尼黑与慕尼黑1860合作,共同兴建并使用一个在慕尼黑郊区的专业足球场(参见 安联球场),新球场在2005年落成并作为两支俱乐部的新主场投入使用。

在2005年5月14日举行的04-05赛季德甲联赛的最后一轮比赛中,拜仁慕尼黑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以6比3击败纽伦堡并夺得冠军,这也是在此体育场举办的最后一场足球比赛[5]。此后,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不再举行任何足球赛事,而主要作为举办文化活动和田径赛事的场所,以及作为慕尼内的著名观光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在未来,慕尼黑正在申办2018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如果申办成功,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将按成为开幕式举办场地。 最吸引游人的还是目前被设置为电视转播塔、高290米的奥林匹克电视塔 (Olympia-und Fernsehturm),它 是慕尼黑最高的建筑物,在它的中间有观赏平台和旋转餐厅,搭电梯至塔顶後,从塔上俯视,奥林匹克公园名副其实,曲曲弯弯的人造湖,林木茂盛的小山皇,一大片一大片的草地,在阳光下闪烁的“鱼网帐篷”屋顶,真像渔夫刚提出水的鱼网。在塔上也可鸟瞰慕尼黑全城。天气好时还可望到阿尔卑斯银色峰峦的秀丽景。

宝马的至尊法宝是什么?

20世纪50名著名设计师

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贝伦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1886-1891年贝伦斯在汉堡工艺美术学校接受艺术教育,后改行学习建筑。1893年起成为慕尼黑分离派成员,1900年加入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七人团,开始建筑设计活动,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推进者与领袖人物,同年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顾问,开始其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1909年,贝伦斯设计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在建筑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附加装饰,造型简洁,壮观悦目,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贝伦斯还为AEG做了许多产品设计,如电水壶、电钟、电风扇等。这些设计没有一点伪装和牵强,使机器在家居环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语言来表达。贝伦斯在AEG这个实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鲜明形象,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的先河。AEG的标识经他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

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罗披乌斯出生于柏林的一个建筑师家庭,青年时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建筑。1907年起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1910年与迈耶合伙在柏林开设建筑事务所,并于次年合作设计了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窗的法古斯工厂。

1919年,格罗披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学校重视基础训练,逐渐形成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为特色的基础课程。学校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并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设计。1925年,由于受到的迫害,包豪斯迁往德骚,格罗披乌斯提拔了一些优秀的教员,完善了教学和设施,并设计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罗披乌斯迫于各种压力,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1937年,格罗披乌斯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并创立了协和设计事务所。

格罗披乌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师,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他对二十世纪现代设计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于德国的一个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与格罗披乌斯一同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受到贝伦斯的很大影响。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纯净、简洁的建筑表现。1929年,米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其空畅的内部空间,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使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设计家。

1930年米斯担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努力把学校改造为一个单纯的设计教育中心。他认为只有建筑设计能够使设计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因而这种以建筑为核心来凝聚其他专业的做法一直贯穿于米斯的任期中。但之后政治气氛日益恶化,1933年纳粹上台,其文化部发出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关闭包豪斯,至此结束了其14年的办学历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奠定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并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很少有人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能够有他那么大。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曾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现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这并不夸张,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纳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纳吉出生于匈牙利,早年以绘画和平面设计为主。纳吉于1921年来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顿的职务,负责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学。纳吉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认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的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就为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也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与此同时,纳吉也在金属制品车间担任导师,致力于用金属与玻璃结合的办法教育学生从事实习,为灯具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这里出现了许多包豪斯最有影响的作品。他努力把学生从个人艺术表现的立场转变到比较理性的,科学地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和新媒介,他指导学生制作的金属制品都具有非常简单的几何造型,同时也具有明确、恰当的功能特征和性能。

包豪斯解散后,纳吉于1937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为原包豪斯的延续,将一种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国的创造性教育,但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多数被聘为艺术家,手工艺人和教师,而非工业设计师。新包豪斯后来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

布劳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劳耶出生于匈牙利,1920年曾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成为包豪斯的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任包豪斯家具部门的教师,主持家具车间。在那里,布劳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了一系列简洁、轻巧、功能化并适于批量生产的钢管椅,造型轻巧优雅,结构简单,成为他对20世纪现代设计做出的最大贡献。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从事家具的设计。1935年开始致力于胶合板成型家具、标准化模数单元家具、室内设计以及标准化模数的单元住宅等的研究。1937-1946年布劳耶任教于哈佛大学建筑学院。1947年,布劳耶设计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并于1953-1958年设计了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1963-1966年,他还设计了位于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布劳耶巧妙的在自然关系中处理木,石材料,形成独特的风格。

布劳耶相信工业化大生产,努力于家具与建筑部件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义者和现代设计的先驱。

华根菲尔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华根菲尔德出生于德国不来梅,早年曾在银具厂工作,并接受过艺术教育,1923年开始在包豪斯就学、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属车间,华根菲尔德设计了著名的镀铬钢管台灯,迄今仍有生产。华根菲尔德反对自我中心的设计观念,他声称工业中的设计是一种协作的活动,与艺术家的工作毫无共同之处。他否认把功能作为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功能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良好设计的先决条件。这种观念的改变和他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使他得以作为一位主要的设计师在第三帝国期间继续工作,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见的。

1929年,他开始从家具,陶瓷,玻璃等工业中获得设计委托,1931-1935年,他被委任为柏林的国立美术学院的教授。1935年被聘为劳西兹玻璃公司的艺术指导。由于改善了产品质量,他设计的特制精美玻璃制品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压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馆、酒家所用的酒杯,商业上使用的瓶、罐,及用模数化的厨房容器和盘子等。所有这些产品都没有装饰,而是强调简洁的线条和微妙的体型变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征。

战后,华根菲尔德一面在德国科学院和国立美术学院任职,继续从事设计教育,一面积极从事设计活动。1954年,华根菲尔德成了独立开业的设计师,设计了不少优秀的灯具,在这些设计中,灯泡刻板的几何形态被较为有机形态的塑料灯罩所缓和。

华根菲尔德作为参与批量生产最有名的德国设计师之一,使工业设计的潜力在更加专业化的生产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布兰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兰德1911年进入撒克逊学院学习绘画、雕塑,1917年建立了个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兰德进入包豪斯的金属制品车间学习。受到纳吉的影响,她将新兴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革新性与功能性并重的产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设计的著名的茶壶。她的设计用几何形式,运用简洁抽象的要素组合传达自身的实用功能。布兰德也十分关注批量化生产问题,1927年她设计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灯,具有可弯曲的灯颈,稳健的基座,造型简洁优美,功能效果好,并且适于批量生产,成了经典的设计,也标志着包豪斯在工业设计上趋于成熟。

离开包豪斯后,布兰德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金属制品设计,但后来布兰德主要从事绘画,雕塑,并担任一些院校的教学工作,再也没有重现在包豪斯时的辉煌。

布兰德是现代设计史中的重要人物,不仅因为她创造了许多20世纪最美观耐用的金属制品,还因为她在男性主导的金属制品设计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后来布兰德曾回忆就学包豪斯时,在她受到广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闷重复的工作的情况。最终布兰德成为了包豪斯培养的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并且是仅有的几个并非出自织物车间的女设计师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设计仍在生产。

波尔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尔舍生于波希米亚(Bohemia),多年从事汽车设计工作,1910年时,他已在空气动力学与汽车造型的关系研究上有所造诣,成为流线型理论与实践的专家。

20世纪30年代,德国新兴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对流线型的极大热情,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亚公司都生产了适于高速公路的优良车型,将流线型与严格的欧洲车身设计传统结合起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尔舍为大众所设计的一款小型廉价车,其原型是1936-1937年间设计的,也是大众公司最早的汽车之一,因为体积小,取简洁的流线型风格,外型酷似甲壳虫,因而被戏称为甲壳虫小汽车。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形式语言相比,其有机形态更富于生趣,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本人参加了1937年大众甲壳虫小汽车的生产开幕式,并且乘坐了汽车,表示赞赏。然而1939年战争爆发,该汽车的批量生产被迫中断,超过30万的定单无法兑现,汽车厂在战争期间只能生产军用车辆,直至1945年英国占领军首先在德国恢复了该车的批量生产,大众公司紧随其后。到20世纪50年代,甲壳虫汽车作为新兴中产阶级的首选交通工具成为德国复兴的标志。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1953年在加州负责新材料项目,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设计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当时的德国设计界努力推进以系统论和逻辑优先论为基础的理性设计,而科拉尼则试图跳出功能主义圈子,希望通过更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趣味性,他设计了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被称为设计怪杰。

早在50年代,他就为多家公司设计跑车和汽艇,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辆单体构造的跑车BMW700(1959)。60年代他又在家具设计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之后,科拉尼用他极富想象力的创作手法设计了大量的运输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虽然它们并非百分之百都是优良设计,但确实有极高的造型质量,受到舆论和公众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他也遭到来自坚持现代主义的设计机构的激烈批评。科拉尼说:地球是圆的,所有的星际物体都是圆的,而且在圆形或椭圆形的轨道上运动......甚至连我们自身也是从圆形的物种细胞中繁衍出来的,我又为什么要加入把一切都变的有棱有角的人们的行列呢?我将追随伽利略的信条:我的世界也是圆的。

作为20世纪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设计师之一,有人认为他离经叛道,也有人把他当作天才和圣人一样崇拜。然而科拉尼认为他的灵感都来自于自然:我所做的无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国威斯巴登的实用艺术学校学习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后作为职业工业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轻设计师受聘于当时尚默默无闻的博朗公司,组建设计部,并与乌尔姆造型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该院的产品设计系主任古戈洛特发展出一套系统设计的方法,而拉姆斯则成为该理论的积极实践者。1956年,拉姆斯与古戈洛特共同设计了一种收音机和唱机的组合装置,该产品有一个全封闭的白色金属外壳,加上一个有机玻璃的盖子,被称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们将系统设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设计了袖珍型电唱机与收音机组合,与先前的音响组合不同的是,其电唱机和收音机是可分可合的标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这种积木式的设计是以后高保真音响设备设计的开端,到了70年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用这种积木式的组合体系。

拉姆斯将系统设计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并推广到家具乃至建筑设计,使整个空间有条不紊,严格单纯,成为德国的设计特征之一。

系统设计形成的完全没有装饰的形式特征,被称为减约风格,色彩上主张取中性色彩:黑,白,灰。拉姆斯认为单纯的风格只不过是解决系统问题的结果,提供最大的效率并清除社会的混乱,他说: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因此被设计理论界成为新功能主义者。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 )

艾斯林格早年在斯图加特的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工程,后在一所设计院校学习工业设计,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完满的将技术与美学结合在一起。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国黑森州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1982年,他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

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博朗公司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其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有时甚至带有嬉戏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青蛙设计公司的出色表现大大提升了工业设计职业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业设计师是产业界的基本成员以及当代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封面,这是自罗维1947年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艾斯林格无疑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和最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他以其突破性的设计重新定义了现代消费美学观念。1992年他获得了罗维终身成就奖,许多设计作为经典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他所领导的青蛙设计公司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风格不断创造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产品,尤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极具有影响力。

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里特维尔德生于乌特勒支市,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荷兰风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偏爱单纯的线条、颜色,以便大量制造,这种简洁的设计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设计界。

里特维尔德1917年设计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经典作品红/蓝椅,以一种实用产品的形式生动地解释了风格派抽象的艺术理论。他1934年设计了曲折椅,椅子的脚、座椅部分及靠背都摆脱了传统椅子的造型,非常节省空间。这张椅子是这位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25年,里特维尔德设计了位于乌特勒列支市的什罗德住宅和住宅内的室内设计及家具设计,此建筑的风格完全是风格派的立体化体现。

风格派对于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它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为主的色彩,以及立体主义造型和理性主义的结构特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

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1883-1960)

提格美国最早的职业工业设计师之一,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设计家。他的设计生涯与世界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27年为柯达公司设计照相机包装,1936年设计了柯达公司的班腾相机,这是最早的便携式相机,相机的基本部件压缩到基本的地步,为现代35毫米相机提供了一个原型与发展基础。他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善于利用外型设计的美学方式来解决功能与技术上的难点,这是美国工业设计师的一个重要特点。提格发展了一套设计体系,为企业开发整个产品系列的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使他成为早期美国最为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

1955年,提格的设计公司与波音公司设计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设计,使波音飞机不仅有很简练、极富现代感的外形,而且创造了现代客机经典的室内设计。

罗维(Raymond Loeway, 1889-1986)

罗维出生于法国巴黎,后移居美国。他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平面设计(特别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数千个,从可口可乐的瓶子直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从香烟盒到协和式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他把设计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使他的设计公司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他不仅对工业技术感兴趣,对于人的视觉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认识和追求,他的设计既具有工业化特征,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国的工业设计开始、发展,到达顶峰和逐渐衰退的整个过程的缩影和写照。

罗维一生有无数殊荣,他是第一位被《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用的设计师。罗维对于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漫长的工作生涯,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设计界的形象,特别是他自己公司的形象和他个人形象锲而不舍的推动,都立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1903-12)

德雷夫斯的职业背景是舞台设计,1929年改变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与贝尔电话公司有密切的关系,是影响现代电话形式的最重要设计师。格雷夫斯1930年开始为贝尔设计电话机,1937年提出听筒与话筒合一的设计。在与贝尔的长期合作中,他设计出一百多种电话机。德雷夫斯的电话机因此走入了美国和世界的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的基本设施。

格雷夫斯的一个强烈信念是设计必须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他认为适应于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机器。他多年潜心研究有关人体的数据以及人体的比例及功能,这些研究工作总结在他于1961年出版的《人体度量》一书中,从而帮助设计界奠定了人机学这门学科。他的研究成果体现于他为约翰.迪尔公司1955年以来开发的一系列农用机械之中,这些设计围绕建立舒适的、以人机学计算为基础的驾驶工作条件这一中心,创造了一种亲切而高效的形象。

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1961)

沙里宁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生于芬兰的克柯鲁米,早年便显露出设计天才,1922年获瑞典火柴盒设计第一名, 1923年4月随父移民美国,定居底特律,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1940年和伊姆斯设计的椅子获得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现代家具设计比赛大奖。

20世纪40年代沙里宁与诺尔公司合作从事家具设计,代表作有71号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模压椅、胎椅、耶金香椅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成了工业设计史上的典范,至今仍广为流传和使用。

沙里宁在建筑上的代表作有杰佛逊纪念碑,耶鲁大学溜冰场、莫斯与斯泰尔学院、美国驻英大使馆、美国驻挪威大使馆、密尔沃基战争纪念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大楼、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等。

格雷夫斯(Michael Gres,1934 - )

美国建筑家格雷夫斯是奠定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人物之一。格雷夫斯生于在美国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8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1959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获硕士生学位。而后,他进入意大利罗马美利坚学院深造,获得罗马大奖和布鲁诺奖学金。他的设计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丰富以及历史风格的折衷表现,许多设计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代表性的作品,综合了画家和建筑师的双重技艺。

他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设计是1980-1982年设计的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这个方形大楼表面具有简单而色彩丰富的不同材料装饰。后现代建筑大师菲力普.约翰逊高度赞扬这个设计大胆用各种古典装饰动机,特别是广泛用古典主义基本设计语汇,使设计得以摆脱国际主义的一元化限制,走向多元、装饰主义的新发展。

格雷夫斯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设计了一系列的建筑,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人文大厦,加利福尼亚州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的公共图书馆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格雷夫斯还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系列极富后现代特色的金属餐具,名噪一时。

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8)

伊姆斯是美国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少数几个家具与室内设计大师之一,他曾在圣路易的华盛顿大学学习建筑学,1936年起在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之一匡溪学院任教。1940年他与沙里宁一道设计的胶合板椅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竞赛中获得大奖。

伊姆斯的设计具有合乎科学与工业设计原则的结构、功能与外型,这一特征成为了他与之合作的米勒公司的设计特征,使米勒公司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1946年,他用多层夹板热压成型工艺设计的大众化廉价椅子是米勒公司在现代设计上的一次大转折,走向轻便化、大众化,并关注新材料及其制作工艺。他是一个设计上的多面手,除从事产品设计外,还从事平面设计、展示设计与摄影等工作,他在自己的设计中设法把这些学科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边缘学科式的工业设计。伊姆斯设计的室内、座椅等在整个世界都有相当影响,不少作品到目前还在继续生产和流行。他在1956年设计的躺椅,堪称躺椅设计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设计的飞机场候机厅公用椅,简单而牢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迄今仍为大多数美国机场使用,是美国设计在20世纪70年代的杰出代表。

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

美国建筑设计家文丘里是奠定建筑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1943-1950年文丘里就读于普林斯顿建筑系,后来在沙里宁和路易斯.康的事务所中工作过。1969年,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则,向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提出了挑战。文丘里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他的努力是在于改变现代主义单调的形式特点。他的设计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建筑特征,比如拱券,三角门楣等,但是从总体处理来看,他的设计依然是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简单而明确的。

文丘里非常注重理论研究,他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家之一。1966年出版《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2年发表《向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原则。他认为设计家不应忽视漠视当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征,而应该充分吸收当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特点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文丘里的代表作有18年设计的德拉华住宅,伦敦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圣斯布里厅,普林斯顿大学的戈顿.吴大楼等。文丘里在产品设计领域内的最大成就是他为诺尔公司设计的一系列椅子、1983年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的一套带乌木把手的镀银咖啡具、至1986年间为斯威德.鲍威尔公司设计的一组瓷器、1986年为阿莱西公司设计的布谷鸟钟表及为克莱托.穆纳里设计的一些情趣盎然的珠宝首饰等等。这些设计都带有强烈的后现代特色。

赖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

赖特1885-1887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887-1893年师承著名建筑师沙里文。赖特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1893年后的10年中,赖特在美国中西部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形成了 草原式住宅的风格,代表作有1902年威立茨住宅、罗伯茨住宅,1908年的罗比住宅等。这些住宅既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适合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1904年设计拉金公司大楼,1915年设计日本东京帝国饭店,使他获得国际声誉。1936年赖特了设计流水别墅,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人建筑景象,成了他有机建筑思想的典范。

美国建筑百科全书评价:必须承认赖特是他那个时代或许也是任何时代的最有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他极不寻常的生活和哲学说明他是富有诗意的幻想家和艺术家,是注重实效的工程师,自由思想的个性主义者,是一位改革者和传播福音的教士。在他全部的倾向中贯穿着对生活和自然的积极回报。这样的态度和信念曾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在他的建筑中。但架于这一切之上的自然是:他是一位艺术家,他所偏爱的表达工具正是建筑。

厄尔(Harley Earl,1893-1969)

美国商业性设计的代表人物,世界上第一个专职汽车设计师。大学学习工业技术与设计。1926年被通用公司董事长斯隆看中,成为通用公司造型设计师。1940年出任通用公司副总裁,通用汽车公司艺术与色彩部主任,负责汽车外型设计,设计风格奔放、富于创新,开创了战后汽车设计中的高尾鳍风格。他对汽车设计的影响力达到了无人企及的地步,而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部门也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设计中心。他在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与总裁斯隆一起创造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型;有的商品废止制,按照他们的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地考虑以后几年不断

黄金分割,如何完美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上?

12年秋季,慕尼黑奥运会刚刚结束,宝马总部“四缸大厦”也刚刚落成,生产了第一款5系列-BMW520。这是一款运动型的漂亮的四门轿车,配备了在当时可谓非同凡响的115马力四缸发动机。5系列在慕尼黑主厂生产了12895辆之后,于13年秋,迁至位于慕尼黑近郊的丁格芬新厂。

从12年至1981年,第一代5系共生产699094辆,装备过6种发动机,包括从518的90马力发动机到m 535i的218马力发动机;1981年至1987年,第二代5系共生产722328辆,加上柴油机和eta共用了7种发动机。

[第二代5系图]

1987年至1996年,第三代5系产量增至1333438辆。发动机马力从83千瓦/113马力至232千瓦/315马力。

1991年,5系列柴油机取得了巨大的飞跃,105千瓦/143马力发动机用了涡轮增压、空气冷却的先进技术;1992年,5系出现该级别轿车的一个重要创新:530i用了八缸发动机(160千瓦/218马力),540i(210千瓦/286马力)则取代了535i和530i。

1995年底,第四代5系列发布

有轿车和旅行轿车两种车款,六缸/八缸汽油发动机和四缸/六缸柴油发动机,动力输出在100千瓦/136马力至210千瓦/286马力,超级的M5则配备了294千瓦/400马力的发动机。

新5系列于2003年7月投放欧洲市场,首批车型全为直列六缸,包括5201及530i,还有柴油版530d。紧接着推出525i和备受瞩目的545i,545i配备排量达4.4升V8发动机,最大马力333匹,用创新的Valvetronic(电子气门)技术。最高时速250公里,0-100公里加速仅需5.9秒。

[一至五代的5系]

面对新5系,即便你不是铁杆儿的宝马迷也会有点儿不适应。它用非常直白的造型语言向我们传达着设计师的理念,无论是曲面还是棱线,都那么不安分。与其说是进取,还不如说是进攻。彻底颠覆了上一代5系圆滑的造型风格。只消瞥上一眼,你就能明显感觉到它的锋芒。

新一代宝马5系的外部长宽高尺寸为4841×1846×1468(毫米),轴距为2888毫米。新宝马5系比上一代车型加长66毫米,主要是扩大了内部空间,从而使前后排乘客的腿部、肩部和头部空间都有显著增加,但是内部空间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可以随意支配,尤其是后排坐椅仍感觉有些拥挤。

宝马设计总监克里斯.班戈(ChrisBangle)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制造的是轿车、一种能够表达驾驶者对高品质无限热爱的移动艺术品。”这位出生于美国的设计师在1992年刚成为这个部门的总监时,就已经对车和艺术品的相结合有深切的领悟。7系、z4和X5均出自克里斯之手,而新5系更是他的最新力作,所有这些都出于一种对个性和风格的灵感,就算将要推出的新车(该轮到3系了)、在设计策略上都用这个不变的原则。

设计全新BMW 5系轿车(厂方称其为E60)成了设计师艰巨的任务,要把动感与典雅和高级商务用轿车的功能融合起来非常不。因此,设计师在5系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从车头大灯可以看到,在酷似两道剑眉的装饰下,大灯像鹰眼般锐利。

源于大灯的线条向后一直延伸,沿着修长的前要盖,一直通至车辆后部,清晰的线条与韵律带来的是和谐与流畅。

作为BMW特有标志的双肾形进气罩不再与车头盖前缘连在一起,相反,一体式的前阻流板和更大面积的进气罩,更能体现他的力量与动感。

车尾部分是5系列的第三个设计亮点,后窗玻璃与尾箱盖之间的过度自然,尾灯略带俏皮的形象欠缺一点稳重,不过这要因人而议。

内饰设计继承了宝马Z4内饰造型的众多优点。仪表板清晰明了,重要的操作按钮都设在驾驶者触手可及的地方,装置控制键则位于中控台上,其余功能键集台在智能驾驶系统(iDrive)中,其中经常使用的4种服务可通过位于前排中央扶手的圆形旋钮上的4个方向键控制,简便易行,同时节省更多空间放置变速箱。

新5系还运用了许多高科技含量的新技术

新5系车身上用创新的钢铝组合结构,车辆前部用铝材,包含前侧面板和前盖,A柱周围的车身其他部分由钢制成,这样使整车重量比上代5系最多减轻了约75kg。这一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前部重量,使得50:50前后轴荷成为可能。这一新颖理念的特别难度之处就在于如

黄金分割比例在生活,交易,设计等各种场合都是最后妥协在的结果,也是最有效的。股权分配,利益分配,视觉效果,都被大家接受。

在设计上,黄金分割比例是最折中的,让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数学比例。0.618多美的数字!

数学的几何学分支在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同上面举的莫比乌斯环其实在建筑界早已烂大街了。可以通过几何学的分类来对这些建筑有一个分类。来自网络,侵删。

经典几何学之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被认为是几何学中的完美比例,从古至今的建筑中都多有应用。

图为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它的高(红色线)比底(蓝色线)的比值为0.618(因为的缘故底边显得更短)。这样的古代建筑会更显宏伟壮观。

图为东方明珠塔,事实上此建筑的几何组成上是十分单调的,完整的圆型或球形也因为在画面中过于抢眼而常常被避讳。但是设计师在这个建筑中多处运用了黄金分割的比例,使其协调美观。如图中的上球体高度(红线)与整体高度(蓝线)之比。

经典几何学之多面体

多面体有许多分支,规则多面体是有其内在严谨的数学逻辑的。比如简单多面体,简单多面体即表面经过连续变形可以变为球面的多面体,它的顶点数V、棱数E及面数F间,有著名的欧拉公式,V-E+F=2。

但是完整规则的单个多面体在建筑中的应用实在有限,毕竟建筑只有丰富多变时才能适应环境。所以按数学规律组合的多面体集群成为这类建筑的主力军。

来自TammoPrinz在南美洲国家秘鲁的首都利马提出的一个大型公寓

新兴几何学之计算几何

说到建筑中的数学之美实在不能不谈伊东丰雄的蛇形画廊,这个实在太有名了

这是建筑设计师伊东丰雄和数学家贝尔蒙德合作的作品

它从外表上看似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随机模式,但其实是一种旋转的立方体算法。相交线形成了不同的三角形,梯形,透明和半透明感的无限次重复运动。尽管这个建筑只存在了3个月,却让到访的人无不惊讶一个盒子空间可以创造出的轻松动感。

这些复杂、但有据可循、可以延伸的算法、模型和矩阵,让伊东和贝尔蒙德在相互启发和影响的过程中对空间重新认识,最终成就了他们寻找的、越来越人性化的建筑空间。

。。。。。。。。。。。。。好累,不想更了

我还是再更一点吧

经典几何学之图形密铺

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几种或几十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百度百科

这个应用的领域主要是地板的铺砖和中东的一些织物,它们实际上是复杂多边形的变体,要实现图形密铺是需要符合一套几何算法的,有兴趣的知友可以上网学习

一种平面图形的拼接

三种平面图形的拼接

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因为这个似乎与建筑有点距离,我想说的是更高阶的形式,也就是曲面细分。自福特汽车开始,我们就进入了量化生产的大工业时代,量化的生产可以降低成本,而订做总是昂贵的。现代的一些建筑师喜欢做曲面的建筑,为了降低成本,通常的做法往往是化曲为直,用种类有限而数量巨大的多边形来拼合出外表皮。这是蕴含着极其复杂的算法的,通常是各大曲面设计所的核心机密,算法好坏的一个评判标准是表皮的流畅程度

例如扎哈设计的广州歌剧院

新兴几何学之极小曲面

在数学中,极小曲面是指平均曲率为零的曲面。举例来说,满足某些约束条件的面积最小的曲面。物理学中,由最小化面积而得到的极小曲面的实例可以是沾了肥皂液后吹出的肥皂泡。肥皂泡的极薄的表面薄膜称为皂液膜,这是满足周边空气条件和肥皂泡吹制器形状的表面积最小的表面。

例如12慕尼黑奥运会的主场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

我觉得吧,设计师们借助数学工具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个是给自己做复杂形体找一个缘由;第二点呢,便是利于设计和建造,既然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就比真正不规则的东西更方便表达。

至于这样大费周章,不明觉厉的意义吗。。。。只能让我想起之前柴静访丁仲礼的,引用知友@孙天任的评论

丁院士不太会应对访,从一开始就屡屡反诘,给整场访的火药味做了铺垫。而忽略了有些在他看来很简单的科学问题,在他人眼中并非如此。

比如数值模拟科学和实验科学的不同。作为古气候学家,刘东生院士的高徒,讲究从地层/冰芯/大洋沉积物中获取古气候的第一手资料,自然看不惯坐在电脑前,算模拟曲线的IPCC气候学家,而斥之“先生的水晶球”。这种话在行内开开玩笑很有趣,但不太适合对大众科普。如卢瑟福说科学分成物理学和集邮两种一样。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以现有科学水准不可能准确模拟全部变量。运算中的各种加权,也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但这种模拟至少是有其内在逻辑,有科学意义的。而IPCC的模拟曲线是将不同的14种拟合曲线做了平均得来的,发现和现实对应得很好。但这种“民主”的模拟完全忽略其内在的科学逻辑,屡被怀疑也是情理之中。

你指的是外立面吧。整体的造型可以,但是太浪费空间了,现在甲方要求的是空间,所以你的想法不太容易实现